穿過金接觸層的灰色硅納米柱,該結構可在太陽能面板上實現不可見/隱蔽式的金屬接觸。盡管上層金屬的接觸部分非常薄,但還是占據了太陽能面板表面10%的位置。而斯坦福研究人員所做的,就是找到一種方法來壓榨下層半導體與金屬接觸的空間,使得其對于入射光線來說“近乎隱形”。
為了實現這點,研究人員們在硅片上放置了16納米厚度的金薄膜導電金屬層。盡管金層從肉眼看來幾乎是結實的一片,但它實際上布滿了整排整行的方形孔洞,并且只覆蓋了65%的硅表面,以及平均反射了50%的入射光。
在將這種硅金結構經過氫氟酸和過氧化氫處理之后,金層就會陷入硅襯底,而硅納米柱則會通過金層薄膜。研究團隊將這一化學工藝稱作是“隱蔽式接觸”,閃亮的黃金會在幾秒鐘內變成深紅色,而硅柱的高度則長到了330納米。
這項研究報告的主要作者VijayNarasimhan將納米硅柱比作了廚房水槽中的濾鍋:納米硅柱一開始凸顯,就會將金屬網格附近的光以漏斗的形式匯聚到下方的硅襯底。你打開水,并不是所有水都會流入濾器的漏洞。
但如果你在每個漏洞的上方都放上小漏斗,所有的水都會流過,而這就是他們所打造的結構要做到的——納米硅柱扮演了漏洞的角色,捕捉光并將之導入金屬網格的硅襯底。
在經過了一系列的模擬和實驗之后,研究團隊優化了這一設計,使得將近2/3的表面都被金屬所覆蓋,反射的損失僅為3%。
該團隊表示,這項技術同樣能夠用在其他半導體材料上,為光電傳感器、LED、顯示屏和透明電池燈技術開辟出更多的潛能。
推薦觀看更多
-
7577次關注
-
8399次關注
-
8585次關注
-
8612次關注
-
8606次關注
-
2870次關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