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保產業作為支撐生態文明建設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正面臨著轉型升級的迫切需求。環保新質生產力,正成為推動產業向前發展的核心力量。本欄目將聚焦生態環保產業的新技術、新裝備、新材料、新模式,深入宣傳推廣科技創新成果,及時發布環境技術進步獎項,全面介紹行業內的實用技術裝備和示范工程,引導行業持續創新,加快數字、智慧、科技的融合賦能,為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貢獻力量。
生態環境保護示范工程
2023-S-29
申報單位
中建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業主單位
雅礱江流域水電開發有限公司兩河口建設管理局
推薦單位
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水污染治理專業委員會
一、工程簡介
建設和運行模式
BOO
投運時間
2020年6月
工程示范點
(1)處理效率高,占地面積小。采用磁混凝沉淀工藝,大幅度縮減沉淀時間和占地面積,適應于水電工程施工場地狹窄的特點。
(2)降濁能力強,高標準出水回用。系統可連續承受8000—20000mg/L進水懸浮物濃度,出水穩定<10mg/L,適應施工廢水獨特高濃度工況,出水滿足現場砂石系統沖洗、降塵、混凝土制備等回用需求。
(3)運行成本低。工程設備噸水直接處理費用為0.56元/m3,年處理費用為242萬元,低于傳統沉淀池處理法。
(4)設備集成度高,安裝運維簡單。設備采用集成撬裝形式,布局緊湊,安裝簡單,可重復二次利用,適應臨建項目臨時處理需求,同時,
自動化控制程度高,運行管理難度小。
工程規模
采用一套一體化設備,處理規模12000m3/d
工藝流程
廢水從施工現場經管道、溝渠等收集進入集水池,通過集水池中
潛污泵提升輸送至濃縮池進行預加藥沉淀濃縮,池底濃縮污泥由
污泥泵輸送至帶式壓濾脫水系統處理,池頂上清液溢流進入磁介質混凝反應器的混凝反應池。
混凝反應池(含快速混合反應池、磁介質混合反應池及絮凝反應池)內投加PAC、PAM、和磁介質(含回收磁介質)進行混凝反應,生成大顆粒的“磁性絮團”,進入斜管澄清池。
斜管澄清池結合傳統斜管沉淀池原理,水流自下而上,通過斜管快速進行泥水分離,處理后的上清液溢流至集水槽并排放出水,污泥通過斜管澄清池下的刮泥機匯集到泥斗。
澄清池泥斗內的污泥通過污泥泵提升,一部分通過回流污泥泵回流至混合反應池,剩余部分通過剩余污泥泵輸送至解絮機,再通過磁回收器分離污泥和磁介質,磁介質進入磁介質混合反應池重復使用,不含磁介質的污泥排入前端濃縮池。
濃縮池底部污泥經加藥調質后進入帶式壓濾脫水系統進行污泥壓濾,形成的濾液收集返回前端集水池,脫水后的泥餅運送至堆場,外運處理。
運行效果
系統進出水水質
自投運以來,本工程系統運行效果基本理想,實現了在440m2狹窄場地條件下的施工廢水高效處理,達到了預期目標。監測數據表明,設施進水口懸浮物濃度為1000——20000mg/L,因施工類型與階段不同,存在一定波動,但設施出水口懸浮物濃度穩定≤10mg/L,遠低于《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中第二類污染物一級標準SS<70mg/L,廢水處理效果顯著。
二次污染控制
本工程營運過程中產生的一般固體廢物主要是沉砂、脫水后泥餅(主要成分為巖粉、泥沙、水泥顆粒等)及廠站生活垃圾。沉砂、脫水后泥餅進行就地施工回填處置;廠區生活垃圾交由環衛部門清運處理;無其他危險廢物產生。
運行情況
本項目于2020年5月安裝完成,進入調試,2020年8月經業主組織四方聯合驗收,各項指標滿足設計要求,標志本工程項目正式進入穩定投產階段。在后續兩年的運營期中,工程設備系統各項性能指標運行穩定,符合合同要求。本項目無《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暫行辦法》中所規定的驗收不合格情形。本項目從立項、調試至后期運營過程中均無環境投訴,無違法或處罰記錄。
碳減排效果
(1)施工廢水經處理后,懸浮物大幅度降低,設備出水回用于砂石、場地等降塵沖洗、混凝土拌和養護等,減少了對區域環境水資源的過度采取與浪費;
(2)通過采用新處理工藝與設備,在處理達標的前提下,相對傳統設施減少了對土地資源的占用,減少了藥劑和人力成本投入。
(3)項目工程的建設,減少了施工過程中巖粉、泥沙、水泥顆粒等大量固體廢棄物排放,對施工區域水體生態等自然環境與資源起到了良好的保護作用。
二、工程申報單位聯系信息
單位名稱:中建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單位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武興一路3號
聯系人:李永強
原標題:環保新質生產力|雅礱江兩河口水電站下游圍堰區域施工廢水處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