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財經調查》的一則報道引發了社會對農村污水治理工程的廣泛關注。一項耗資數百萬的污水處理設施,被揭露為“豆腐渣”工程、“半拉子”工程,設施形同虛設,屎尿橫流,嚴重影響了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
這一事件迅速沖上媒體熱搜,不僅令人震驚,更值得我們深思:如果以“水十條”為始,農村污水浩浩蕩蕩跑了近10年,雖然確實一直面臨資金問題,但我們真可以用這個借口掩蓋掉這一產業領域的種種痼疾?尤其是系統層面的缺陷?
誠然,農村污水治理工程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當下存在切實的困難。但它并非唯一原因,央視的曝光揭示了更為“系統性”的問題:即便有了資金,如果缺乏科學的規劃和有效的監管,資金也可能被浪費在無效的“曬太陽工程”上;此外,建設期的不負責任、偷工減料,以及運營、管理過程中的失職,都是導致“假工程”出現的重要原因。
“系統性”和“真沒錢”,到底哪個是因?哪個是果?又或者互為因果?
去年底今年初,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聯合正式發布《關于進一步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指導意見》,預示著農村污水治理進入又一程。文件開篇即給要特別解決的幾大問題定了基調——
1、治理機制不完善
2、治理重點不突出
3、治理成效評判不科學
4、治理模式不精準
5、治理成效不穩固
6、保障措施不健全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本次事件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其實隨便在網絡上搜一條“農村污水”的研究或分析就會發現,這些問題早已被討論爛了,但另一面卻是如許板上釘釘之共識,竟沒誰給出了解決方案!
我就這則新聞簡短訪問了廣東新大禹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廣東省環保產業協會會長麥建波,他指出:“這些所有的問題都是表象,根本是定位的問題,要把它理解為不僅僅是環境保護的工作,而是以新農村建設為最終目標,是美麗鄉村的協同任務。以終為始,若只談‘環保’,上上下下就忽略了‘村民’而只談達標,COD、氨氮、總氮、總磷、SS…而以‘新農村’目標為導向,則達標的目的是為了連接美好生活,便同時要確定‘基本看不到污水橫流,基本聞不到臭味,基本聽不到村民怨言’,我們的標準規范里有沒有將這些村民感知度和滿意度水平指標化?”
定位決定方向,認知決定方法,大家普遍公認的是這個市場沒有所謂技術性難題,但是面對諸多不可控的系統環境,解決問題也許又必須從技術上尋求突破。
因為以系統思維閱讀這個市場,技術居中,居于諸多環節的錨點位,是規劃和運營之間的連接,把技術產品化、標準化、智能化,能夠建構整個網絡的系統接口——
1、規劃:更好的統籌和策劃,必須與后期的建設、運營相輔相成,渾為一體
2、建設:更高品質的設計和施工,既是好規劃的落實,也是好運營的前提
3、運營:規劃和施工是好運營的先決條件,同時好運營,應是規劃和建設的后發約束
那么,在資金和資源都相對匱乏的農村,如何通過技術產品的創新來激活運營系統?
麥建波也提出了三個足夠:要足夠簡單、要足夠便宜、要足夠長效。我調研過他們廣東湛江項目,以及長三角地區很多運營商都在經營著運營良好的項目,他門確實做到了,便也沒有類似事件中的破敗問題。
但他們的實踐如何復制到更廣大的農村污水處理市場去?如何在緊衣縮食的當前形勢下激活存量“假工程”“曬太陽工程”?到底該怎么激活全國約70萬行政村、約270萬自然村的巨系統?是我們環保人在此事件中要反思的大問題。E20研究院聯合兩山系統解決方案中心將持續就相關事件和課題開展研究,敬請關注后續調研結果。
原標題:央視曝光農村污水“假工程”沖上熱搜,除了真沒錢,還有啥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