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堰鎮古稱“連山”,地處寧波奉化西南端,是奉化唯一的全山區鎮。區域面積129.19平方公里,山林14.5萬畝,毛竹山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7%,下轄一個居委會、23個行政村,2022年常住人口4900余人。
近年來,大堰鎮依托自身生態優勢,搶抓機遇,重點發展低碳農業和生態旅游,成為長三角區域鄉村生態環境教育產品最豐富、周邊配套設施最完善的生態研學基地。2022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產值6.13億元,接待游客67.5萬人次、留宿12.4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1.3億元。2023年12月,被評為全省首批A等級低(零)碳鄉鎮(街道)試點。
經驗做法
01
生態酵素助推循環農業
模式特征
采用“(廚余)垃圾搜集—自然發酵—生態還田”方式循環利用生活垃圾,實現源頭減污、降本增效。
一是開創“紅藍綠”垃圾分類法。每戶家庭分發紅色、藍色、綠色的垃圾桶,綠色桶放廚前垃圾,藍色桶放廚后垃圾,紅色桶放不可分解垃圾,實現家庭戶一級分類。分類后,綠色桶中的廚前垃圾用于制作環保酵素,藍色桶中的廚余垃圾用于制作堆肥,紅色桶中的干垃圾(如塑料瓶、
廢電池等不可分解垃圾)統一回收處理。
二是每月舉辦“環保集市”。以積分兌換方式,引導村民用塑料、尼龍、玻璃、廢紙、泡沫等各類垃圾來“兌換”物資,已有11個村開設固定“環保集市”,鎮級設置流動“環保集市”,全鎮已累計開展“環保集市”92期,回收
舊衣服3.1萬斤、塑料瓶1.6萬個、煙殼11萬只、農藥瓶農藥袋12.5萬只等。
三是巧用酵素變廢為寶。用酵素替代化肥不僅能提升土壤的肥力,促進植物生長,還能清新空氣。此外,根據廚余垃圾品類分類還研制出具有特殊功能的酵素,如辣椒制作的酵素能預防植物病蟲害,西瓜皮制作的酵素可以有效改善土壤微環境。酵素大米經寧波市農業局檢測,是唯一重金屬含量為0的大米,鉀含量、蛋白質含量也顯著高于普通大米。
實施成效
酵素工坊中40余只塑料大桶,一年可利用5噸廚余垃圾,生產環保酵素15余噸。箭嶺村從2021年12月開始探索“零污染”模式以來,開發種植酵素獼猴桃、酵素大米、酵素蔬菜等190余畝,完全替代了農藥化肥,實現廚余垃圾利用率達到100%,2022年廢棄物碳排放量較2020年下降13.41%,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20噸。
02
多措并舉提升固碳能力
模式特征
立足竹林資源優勢,緊抓竹木產業發展,提高竹木產品固碳功能,通過天然林管理與保護、人工種植樹木或恢復、擴大森林規模等措施,持續鞏固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探索負碳富民發展道路。
一是以竹代塑源頭減碳。堅持一根竹子用到底的理念,充分發揮毛竹在建筑、家具、包裝、一次性使用產品的固碳作用,以本地龍頭企業寧波士林工藝品有限公司為引領,持續強化“以竹代塑”知識和理念的公眾傳播和分享,逐步形成滿足不同層次用戶需求的“以竹代塑”產品體系,打造“以竹代塑”生態品牌。
二是森林撫育精準提質。不斷加強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和培育,持續推進森林消防、森林有害生物防治、森林生態修復,在箭嶺村試點開展美麗廊道建設,加強樹腔防腐填充修補、樹體支撐穩固及枝條清理等措施,修復古樹名木。累計完成撫育2100畝山林,補種樹木700畝。
三是“退宅還林”實現復墾。以“簽約一批、搬遷一批、拆除一批、復墾一批”的模式充分利用農村閑置土地資源,增加森林面積。累計完成37個自然村890戶農戶評估工作,評估土地和建筑面積分別達到330畝、12.1萬平方米,簽約13個自然村、490戶農戶、約160畝宅基地,搬遷2個自然村,拆除3個自然村,復墾驗收12.02畝。
實施成效
竹制初加工產品每年可消耗原竹約8萬噸,替代塑料制品5萬噸,有效固碳約10萬噸。通過生態修復和“退宅還林”,森林面積顯著增加,森林質量有效提升,國家重點保護動植物數量和密度快速增長,生態環境保護取得了實質成效。
03
生態環境教育創新低碳發展模式
模式特征
將生態環境教育與生態農業、生態旅游、低碳生活等融合,使優質的生態環境教育產品成為鄉村綠色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
一是示范開展中藥材種植區建設。聯合胡慶余堂、寧波衛生職業技術學院等產業力量,積極探索“政府+企業+村集體+農戶”模式,因地制宜引入林下中草藥。截至目前,靈芝種植面積達35畝,香櫞種植面積達50余畝,山黃精種植面積達24畝,其中全智能種植大棚培育靈芝特色做法獲楊勇副市長批示肯定。同時依托寧波首個中藥材種植示范區建設,配套搭建中草藥炮制參觀體驗坊、小型科普活動室、小型中草藥博物展示廳,講解高山中草藥綠色澆灌、培育全過程,推動研學經濟。
二是全面推行綠色建筑。低碳民宿:以“低碳環保”為設計理念,按照三星級綠色建筑標準,利用木屋良好的保溫隔熱性能,就地取材循環利用廢舊建筑材料,助推綠色消費。截至目前,大堰民宿規模達42家,張家大院獲評全區首個省級白金宿,大堰村獲評寧波首批民宿產業集聚區。公共建筑:箭嶺環境學習中心屋頂充分覆綠,二三層的坡屋面建筑延續村莊傳統肌理,結合綠色建筑要求,在坡屋面上設置太陽能光伏發電板。外墻采用當地建材,以干掛仿石混凝土板為主要裝飾材料,輔以竹制活動遮陽百葉和磨砂玻璃等混合構造,打造綠色建筑標桿,形成示范效應。
三是打造長三角生態科普研學基地。圍繞“長三角生態環境研學目的地”品牌形象,確立“酵素科學+生態環保+文化藝術+自然教育”的功能定位,創新開發一套融合“生態修復”“生態展示”“生態教育”等功能于一體的全域戶外生態科普展示系統,結合21條低碳研學路線,打造“一村一品”生態環境教育研學基地,不斷豐富擴大生態環境教育小鎮的內涵,形成“全域打造、全民參與”的良好氛圍。
實施成效
豐富的生態環境教育場所和設施形成濃厚的環境教育氛圍,將碳減排工作模塊嵌入生態環境教育布局,構建產業、建筑、生活方式等多維度立體低碳體系,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大堰鎮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圍繞生態環境研學小鎮建設,結合生態旅游、低碳農業、綠色科技、固碳增匯等措施,實現碳排放量穩步下降。2022年,二氧化碳排放總量1.31萬噸,較2020年下降10.55%,人均碳排放量達到2.67噸二氧化碳/年,處于全省先進行列。碳匯量達到12.17萬噸,較2020年增加1.42%,持續保持負碳排放。
原標題:“碳”索之路 | 大堰鎮:以循環農業實現降本增效 以竹林碳匯打造生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