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環保檢查,大家想到的是什么?是不是還是各種各樣的督察或督查,什么中央生態環保督察、黑臭水體督查、藍天保衛戰督查等,全靠“人海戰術”去發現問題?
事實上,這些早都是“老黃歷”了。如今的環保執法,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非現場執法手段被應用,大大提高了環保執法的效率。
6月29日,在生態環境部6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執法局局長趙群英表示,生態環境部將科技手段應用到生態環境執法的全過程各環節,達到精準發現問題,同時減少對企業的干擾,生態環境執法工作正在實現由“人防為主”轉向“技防優先”。
1
利用“水質指紋”
破獲異常來水沖擊案件
通過“水質指紋”,蘇州市生態環境綜合行政執法局剛剛破獲了一件案子。所謂“水質指紋”,是將刑偵中利用指紋查找嫌疑犯的思路引入水環境監管當中,利用三維熒光技術,形成每種水樣特有的三維熒光光譜。類似于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獨一無二的指紋,不同水樣的三維熒光光譜也會隨水中污染物種類和含量不同而變化,并且具有與污染源一一對應的特點,所以它又被叫做“水質指紋”。
去年10月底的一天,蘇州市城南污水處理廠突然受到異常來水沖擊,硝酸鹽氮值急速下降。為了查清原因,蘇州市生態環境綜合行政執法局對108個沿線窨井進行了逐一采樣,兩個小時里共采集水樣315個。隨后,執法人員將這些水樣與城南污水廠的異常水樣進行“指紋”對比,認定異常廢水的排入點是在4號泵站附近。緊接著,通過調取案發前后5號泵站周邊的監控影像,執法人員發現了一輛可疑的槽罐車。這輛槽罐車于10月26日深夜開始停靠于4號泵站周邊,且在城南污水廠受到可疑廢水沖擊的時間段里一直停留在原地。
經過公安部門調查,這輛槽罐車來自外市的一家化工企業。
隨后,蘇州市公安部門和生態環境部門聯合前往外市,對這家化工企業進行了調查取證。經過“水質指紋”比對,該槽罐車水樣與4號泵站水樣相似度為88%,能夠確認城南污水處理廠沖擊污水的來源正是這家企業。經公安部門調查查明,原來,以趙某為首的犯罪團伙雇傭多地物流公司槽罐車,通過內部人員獲得4號泵站的鑰匙,并將化工企業高濃度廢液偷排入4號泵站外靠近出水口的窨井。這些廢水經污水管網,最終流入了城南污水廠,造成沖擊。
至此,城南污水處理廠受異常來水沖擊的案件終于真相大白,“水質指紋”在這起案件的破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事實上,不光是蘇州,在山東濰坊,濰坊市生態環境局昌樂分局也利用“水質指紋”這一新型污染物溯源技術,實現了“直接快速精準識別污染源”,對違法排污行為形成有效震懾。趙群英表示,生態環境部正在探索新技術對執法工作的支持,比如水領域的指紋技術,以及固廢領域如何應用環評、排污許可、固廢管理等信息系統、大數據,來發現危廢處理處置在哪些方面存在問題。
2
生態環境+電力大數據
執法效率大幅提升
除了像“水質指紋”這種新技術,把已有的各方面數據綜合起來,打通壁壘,實現“大數據”分析,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大氣領域,生態環境部就研究建立了一整套問題線索識別的技術方法。
他們利用衛星遙感、空氣質量、監測網絡、地面微站、污染源自動監測、用電用能等技術手段,融合排污許可、行政處罰、信訪舉報,甚至在一些市縣,還可以把稅務的數據、天眼工程等都納入進來,通過識別重點行業排放單位、污染高值區和冒泡區,來發現識別重點行業排放大戶的違規排放,包括未落實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等措施,精準識別問題企業。
衛星遙感、空氣質量檢測、地面微站、污染源自動監控、用電量數據、排污許可、信訪舉報、甚至還有稅務數據、天眼工程,這么多數據聯合起來,就可以觀察出許多新的問題。
事實上,早在2021年初,“環保圈”就報道過類似的案件,比如江蘇南通某企業治污設施用電量連續23小時數值為“0”,最終被認定為“未按照規定使用污染防治設施”,并予以立案處罰(相關鏈接:治污設施用電量連續23小時為零被處罰!環保執法方式變了 )。在江蘇常州,早在2020年,常州市生態環境局就與國網常州供電公司簽訂了“生態環境+電力大數據”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進電力大數據在生態環境領域的應用創新和復制推廣。正是得益于“電力大數據+環保”模式的推廣,江蘇省大幅度減少了排查過程中的人力物力投入,實現了執法效率的大幅提升。
類似這樣的自動監控、用電用能等信息融合的環保監管體系,在山東、江蘇都有。通過推送問題線索,大幅減少了現場檢查的頻次。
而在河北,他們還把重點企業的DCS系統也接入執法監管平臺,實時監控企業的生產狀況。以河北邢臺信都區為例,他們建立了高值區溯源類腦指揮平臺。今年這個區辦理的涉氣行政處罰案件中,有30%的線索都是靠這個平臺推送的。
此外,三年疫情,也給生態環境執法非現場監管帶來了契機。
趙群英表示,2022年因疫情影響,他們沒有派出現場工作組。面對這一特殊時期的困難,在部領導的直接推動下,他們在重點地區監督幫扶工作中探索實現了科技信息化助力非現場執法,通過創新建立空天地一體化的環境問題發現機制,開展線上遠程監督幫扶取得較成功的應用。從2022年5月份開始,環境部生態環境執法局向相關城市推送問題線索企業2萬余家,經過地方現場的檢查核實,問題發現率在70%—80%,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趙群英表示,通過組織生態環境部評估中心、衛星中心、環科院、監測總站和信息中心等單位,開發了40多個問題線索識別模型,關聯匹配49類數據,他們開發了一個信息化支撐平臺,就是通過這些模型的計算來發現問題。
另外,通過這個平臺向地方推送問題,地方排查整改,然后現場查辦的結果再反饋,執法局再去核驗,還可以形成一個閉環。這樣就實現了問題區域動態確定,問題線索一鍵生成,排查情況實時報送,檢查結果一圖統攬。“應該說,大氣執法監管的信息化、智慧化的體系已經初步形成。”趙群英說。
原標題:生態環境執法變了!從“人海戰術”到“技防優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