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行業動態】隨著國家政府的支持,當前我國有關土壤修復的工作亦成效顯著。隨著相關法律法規與管理體系的不斷完善,土壤修復將會越來越趨于理性,市場在爆發之后將趨于平穩,污染治理方式將向綠色可持續的方向發展,行業競爭將會加劇。日前,有專家表示,中國土壤修復產業仍在起步階段,但未來發展可期。
由緩慢釋放走向快速拉升 土壤修復市場迎重要窗口
12月5日,世界土壤日。作為“土十條”的落地之年,2017年以來,從環境保護部、國土資源部等中央部委到地方政府,都在加速推進防治土壤污染的相關工作。全國有關土壤修復的工作亦成效顯著。12月5日,業內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土壤修復產業仍在起步階段,但未來發展可期。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博士后汪軍告訴記者,這為今后中國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產業發展指明方向,尤其是隨著“土十條”的深入實施與推進,中國土壤修復產業發展迎來重要窗口,土壤修復市場將由緩慢釋放走向快速拉升。
作為山西省忻州市一焦化廠污染場地修復項目的施工方,博天環境旗下博川環境修復(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梁信告訴記者,“該項目污染深度深達到20米以上,屬于國內高難度修復項目。另外,污染物有揮發性有機污染物,且場地周圍居民點較近,修復難度較大。”
梁信介紹,該項目主要采用原位修復技術,同時對受到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進行修復。由于污染深度較大,地層結構較為復雜,因此如何安全有效的將修復藥劑輸送到污染區域,是原位技術實施的難點和重點,需要設計和施工人員具有較強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現場經驗。
這是山西省個由政府部門主導的污染場地修復項目,具有一定代表性。梁信表示,“山西的項目僅僅是我們全國幾十例土壤修復項目中的一個,我們一直在積極推動土壤修復產業的發展。當前,各方人士都看好中國土壤修復市場,產業未來發展潛力巨大。”
根據《山西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中提出的主要指標,到2020年,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左右,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到203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5%以上,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5%以上。
環境保護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徐建坦言,“當前,中國土壤環境管理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底數不清、法規標準體系不夠完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
目前,各方正在積極推動相關工作,徐建表示,環保部正在會同有關部門開展以農用地和重點行業企業用地為重點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工作。2018年底前查明農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積、分布及其對農產品質量的影響;2020年底前掌握重點行業企業用地中的污染地塊分布及其環境風險情況。
關于法規標準體系建設方面,徐建表示,除了環保部此前印發的《污染地塊土壤環境管理辦法(試行)》及《農用地土壤環境管理辦法(試行)》之外,《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亦正在修改完善中。此外,工礦用地土壤環境管理辦法,建設用地、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標準等一系列法規和標準正在抓緊修改完善中,有望今年年底前發布。
汪軍認為,隨著相關法律法規與管理體系的不斷完善,土壤修復將會越來越趨于理性,市場在爆發之后將趨于平穩,污染治理方式將向綠色可持續的方向發展,行業競爭將會加劇。這就需要從環境調查、風險管控、治理與修復等環節構建和完善整個產業鏈條。
當前,國家針對土壤修復的資金支持力度在逐漸增長。11月23日,環境保護部召開11月份例行發布會,環保部規劃財務司負責人表示,今年中央財政安排的環保專項資金規模預計將達到497億元(人民幣,下同),圍繞水、大氣、土壤污染防治以及農村環境整治、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等。
其中,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65億元,主要用于31個省(區、市)土壤(含重金屬)污染防治,新啟動一批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技術應用試點項目,加快推進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區建設。“十三五”以來,中央財政累計安排專項資金150億元。
分析人士認為,伴隨土壤修復行業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土壤治理需求有望加速釋放,土壤修復市場在“十三五”將迎來發展高峰期。2017年土壤修復市場預計可達200億元,“十三五”時期市場有望突破1000億元。
“土壤修復產業迎來重要的發展機遇,未來發展空間可期。土壤修復模式將更加多元化、行業更加細分、監管要求也會更加嚴格。”汪軍如是說。
原標題:世界土壤日:中國土壤修復產業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