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基上流式厭氧污泥床反應器調試運行
UASB反應器可分為兩個區域,反應區和氣、液、固三相分離區。在反應區下部,是由沉淀性能良好的污泥(顆粒污泥或絮狀污泥),形成厭氧污泥床。當廢水由反應器底部進入反應器后,由于水的向上流動和產生的大量氣體上升形成了良好的自然攪拌,并使一部分污泥在反應區的污泥床上方形成相對稀薄的污泥懸浮層。懸浮液進入分離區后,氣體入集氣室被分離,含懸浮液的廢水進入分離區的沉降室,由于氣體已被分離,在沉降室擾動很小,污泥在此沉降,由斜面返回反應區。
- UASB反應器啟動運行的四個階段:
- 1階段:UASB啟動運行初始階段:
- 選用接種污泥:
選用污水污泥消化池的消化污泥接種(具一定的產甲烷活性)。
- 接種污泥的方法:接種污泥量、接種污泥的濃度
方法:將含固80%的接種污泥加水攪拌后,均勻倒入到UASB反應池。
接種污泥量:接種污泥量為UASB反應器的效容積的30%到50%,少15%,一般為30%。接種污泥的填充量不過UASB反應器的效容積的60%。本系統接種污泥量為80m3。
接種污泥的濃度:初啟動時,稀型污泥的接種量為20到30kg VSS/m3, 濃度小于40 kg VSS/m3的稠型硝化污泥接種量可以略小些。
亦建議以6-8kgVSS/m3為宜,因為消化污泥一般為絮狀體,不宜接種太多,太對了對顆粒污泥不但沒好出,反而不利,種泥即污泥種的意思,種泥太多事沒必要的,顆粒污泥并非是種泥本身形成的,而是以種泥為種子,在提供的營養基質下由新繁殖的微生物形成,種泥多了,反而會與初生得顆粒污泥爭奪養分,不利于顆粒污泥的形成 。
接種污泥時的水質
配制濃度的廢水利于顆粒污泥的形成,但濃度也應當足夠維持良好的細菌生長條件,因此,初始配水較CODcr濃度為2000mg/L,然后逐步提高機負荷直到可降解的CODcr去除率達到80%為止。
當進水CODcr濃時,可采用稀釋水進水,調節到適宜的CODcr濃度值。
- 二階段(初始運行階段)(估計30天)
初始階段是指反應器負荷于2kgCODcr/m3·d的運行階段,此階段反應器的負荷由0.1kgCODcr/m3· d開始,逐步分多次提升到2kgCOD/m3·d。
開始采用間歇進水,污泥負荷宜控制在0.05-0.2kgCODcr/(KgVss·d),當接種污泥逐漸適應廢水后,污泥逐漸具除去機物的能力,當CODcr去除率達到80%,或出水機酸濃度于200-300mg/L,可以提升進水負荷大約為0.5kgCODcr/m3· d,此時進水間歇進水改為連續進水。
提升CODcr濃度規準為:當可生物降解的CODcr去除率達到80%后方可提高,直到達2kgCOD/m3·d為初始階段。
在這段運行中,少量的非常細小的分散污泥帶出,其主要原因是水的上流速度和逐漸產生的少量沼氣
初始運行階段,每日測定進,出水流量、pH、CODcr、ALK、VFA、SS等項目,經測定結果判斷,若出水VFA<3mmol/l,VFA/ALK=0.3以下,表示UASB系統運行正常。
- 三階段:顆粒污泥出現期(預計25天)
結束初期啟動后,污泥已適應廢水性質并具一定除去機物的能力,這時應提升污泥負荷為0.25kgCODcr/kgVSS·d或進水容積負荷2.0 kgCODcr/m3·d,使微生物獲得足夠的營養。
反應器的機負荷由2kgCOD/m3· d到3.0kgCOD/m3·d的運行階段
此階段的反應負荷由2kgCOD/m3·d開始,每次0.1kgCOD/m3·d機負荷提升,也可以每次負荷增加20%,每次操作所需時間長短不同,時可長達兩周,時僅幾天,經過多次重復操作可達到設計指標。
但提升機負荷的規準與監測項目判斷運行正常的方法同初始運行階段。
在這段運行中,由于提升水量大,COD濃,產氣量和上流速度的增加引起污泥膨脹,污泥量帶出量多,大多為細小非分散的污泥或部分絮狀污泥。這種污泥的帶出,利于顆粒化污泥的形成。
明基上流式厭氧污泥床反應器調試運行
- 四階段:顆粒污泥培養期(30天)
本階段的任務是要實現反應器內德污泥部顆粒化或使反應器達到設計負荷,為了加速污泥的增值,應盡快把污泥負荷提高至0.4-0.5kgCODcr/kgVSS·d,使微生物獲得養料,促進其快速增長。
這一階段是指反應器的機負荷達到設計指標3.0kgCOD/m3·d,以后的階段。在這段的運行中,PH值、溫度、機負荷、VFA、ALK等各項操作參數嚴格控制,逐步形成顆粒污泥。
注:
1、自初始階段開始,每日監測項目一次,進、出水PH值、COD、SS、VFA、ALK、流量。
2、根據監測結果進行分析、判斷、調整進水量、濃度、保持。